據悉,本次發布的《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建設基本要求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于2017年11月開始籌備相關資料,2018年8月完成全部編寫工作,共有27位專家、446家醫院(其中348家三級綜合醫院)參與其中。
“《共識》是根據‘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建設現狀調研’的結果編撰而成,共有10個板塊。它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當前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的具體情況,建立了基本標準,對提高綜合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推動真菌診斷技術的普及優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主任徐英春教授在發布會上表示。
加強實驗室建設 提升我國真菌檢測水平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廣譜強效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惡性腫瘤的放化療、導管插管、器官移植、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等,真菌在臨床病原菌中的占比逐年增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管理應用,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推出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加強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各環節的管理和控制,促進臨床微生物學的發展。
“今年,我國衛健委在《關于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臨床微生物檢驗在多學科抗菌藥物管理中的作用,加強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聯合使用傳統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檢驗方法,提高臨床微生物檢測能力。”李大川介紹。
直擊檢測短板 《共識》提出指導性建議
與會專家認為,微生物可引起個體或群體的感染性疾病,近年來國內外報道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均由微生物所致。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可鑒定患者感染的真菌種類并評估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控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診斷技術得到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侵襲性真菌病的早期、快速、準確的診斷,但是我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整體診斷水平仍然較低,重視度依然不足,檢查時機及人員能力仍有待提高。
“調研結果顯示,在真菌相關檢測的硬件水平方面,大多數醫院未劃分獨立的真菌檢測區域,獨立真菌安全柜、真菌培養孵箱等硬件配備尚不齊全;人員方面,獨立從事真菌檢測人員數量有限;在真菌相關檢測的開展現狀方面,非培養診斷技術(G試驗、GM試驗等)在三級綜合醫院中的普及率較低,涂片鏡檢、酵母菌藥敏試驗等檢測方法配備齊全的醫院比例很低,質量管理及標準化操作意識不強。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現狀。”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楊啟文教授說道。
對此《共識》提出了相關建議。楊啟文教授解讀,要完善三級綜合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組織架構,條件較好的三級綜合醫院可考慮設置單獨的真菌檢測工作區域及設備,做好真菌檢測的物理分區;暫不具備先進真菌檢測條件的醫院可與各省或鄰近地區檢測能力較強的醫院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形成密切合作。真菌檢測人員要加強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技能,使其能夠應對微生物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及時處理標本,滿足臨床需求;此外,還要加強各地區醫院間的學術交流,以逐步規范臨床檢測標準。檢驗的操作流程也應進一步規范和調整,豐富真菌鑒定、診斷、藥敏手段;進一步提高非培養診斷的比例,從而加快診斷速度。“希望更多區域能夠持續性地開展真菌檢測能力的質評工作,不斷提高檢測質量,提升綜合醫院真菌感染診療水平。”
提供標準化要求 滿足醫患多方需求
與會專家認為,《共識》內容詳實、貼近實際、細則明晰、便于操作,客觀地反映了當前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診斷方法及技術現狀,包涵國內專家對先進真菌診斷與技術的思考,不局限于引用國際文件,為我國微生物實驗室建設提供了著實可靠、易于操作的標準化要求。
“盡管從表面上看,也許微生物檢驗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高,但實際上,病原學診斷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精準診斷和治療的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療效和預后,從而可以減少住院天數,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從整體上大大節省了醫療資源和費用,對提升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臨床微生物科主任倪語星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