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負責人戚益軍教授和王宏偉教授分別介紹了項目的總體情況,從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課題設置、預期目標及技術路線、研究團隊和前期工作基礎、進度安排和預期成果、項目內部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各課題負責人對課題進行了詳細的匯報。與會專家就項目及課題的研究目標、技術路線、未來工作計劃等進行了全面評價,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戚益軍教授負責的“植物非編碼RNA-蛋白質復合機器的功能和作用機制”項目擬解決植物非編碼RNA-蛋白質復合機器如何影響染色質結構并調控轉錄、植物非編碼RNA-蛋白質復合機器如何在轉錄后水平調節基因表達、植物中新非編碼RNA及其靶標的系統發現和生物學功能解析等關鍵科學問題,為非編碼RNA作為新的基因資源在作物分子育種中的應用奠定理論基礎。項目組整合了國內從事植物非編碼RNA、表觀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研究的優秀團隊,預期達到以下目標:(1)發現2-3個參與轉錄調控的新型非編碼RNA-蛋白質復合機器,揭示它們在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結構和轉錄調控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2)發現3-5個參與轉錄后調控的新型非編碼RNA-蛋白質復合機器,揭示它們在調節基因表達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3)建立高可信度地鑒定新非編碼RNA及其靶標的方法和分析流程,揭示2-3個非編碼RNA及其互作蛋白在植物重要生物學過程(如植物-昆蟲互作)中的功能。
王宏偉教授負責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及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應用”項目,針對冷凍電鏡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包括樣品制備、數據收集與處理及結構解析等方面,進行原創性的方法學研發與創新。項目的實施將依托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的冷凍電鏡平臺,目標是通過建立完整的高分辨率電鏡研究技術流水線,大幅度提升高分辨率冷凍電鏡方法學從樣品制備到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的自動化程度、可重復性以及結構解析效率。項目的預期目標為:(1)建立具有普適性的冷凍電鏡樣品制備方法,將樣品制備技術在自動化程度、可控性、可重復性等指標提高20%以上。(2)建立高度自動化的冷凍電鏡平臺,使數據采集成功率達到90%以上,實現采集與處理效率的成倍增長。(3)構建完整、開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原子模型構建與分析平臺,將從數據采集到原子模型構建的時間縮短至當前的25%以內;(4)依托于大型設施建立具有完整技術鏈條的冷凍電鏡技術平臺,將冷凍電鏡與X射線晶體學技術相結合,發展新一代結構生物學。
作為項目牽頭單位,清華大學注重加強項目法人單位內部制度建設,按照《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6〕50號)文件要求,制定了差旅、會議等4個管理辦法,正在研究制定重點專項項目管理、間接費用、預算調整等5個管理辦法,確定了科研財務助理實行財務處、會計核算中心、項目/課題組三級管理模式。學校已將重點研發計劃相關政策文件和校內相關制度匯編成冊,發放項目研究團隊遵照執行。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發育與遺傳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的專家以及項目的各課題負責人、課題骨干等參加了這2個項目啟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