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學科1995年獲國家教委批準首批設立“材料和生命過程分析化學開放實驗室”,1999年更名為“現代分析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入新世紀后,面臨分析化學學科發展的新機遇,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和研究方向整合以及在實驗室空間擴展和儀器設備更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遺憾地自2008年不再列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單。此后五年來,分析化學學科在教育部、學校、科技處、學院和國內外同行專家的支持、指導下,主動凝煉學科方向、整合學術團隊、培養和引進人才、活躍學術交流、改善學科環境,在分析化學基礎研究特別是創新譜學分析方法學與儀器裝置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顯著發展。目前實驗室擁有一支包括1位中科院院士、1位國家教學名師、4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位國家青年千人和10位閩江特聘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的年富力強、協作融合的研究團隊;獲得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研究課題148項,研究經費近1億元人民幣;在國際重要的主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0多篇(其中包括在分析化學專業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alyticalChemistry上發表論文28篇),92人次被邀請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特邀報告”,9次承辦大型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整體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顯著提升。
為分析總結分析化學學科過去五年的發展,謀劃學科未來發展戰略和方向,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院邀請了汪爾康院士、俞汝勤院士、姚守拙院士、董紹俊院士、陳洪淵院士、張玉奎院士、江桂斌院士、黃本立院士、趙玉芬院士和基金委化學部分析化學學科莊乾坤主任等專家于2013年4月21日在廈門大學召開了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學科發展高層專家研討會。廈門大學副校長金能明、學院領導和分析化學學科全體教師分別于總體和不同側面向與會專家、領導匯報了分析化學學科近五年的工作進展,并接受了與會專家的質詢。與會專家分別就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學科五年工作展開了討論,充分肯定分析化學學科五年來所取得的顯著進展,并對學科未來發展戰略和思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廈門大學化學及相關學科長期積淀的學術優勢以及幾代人學科發展的積累,使得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學科高度地交叉融合,在以“譜學分析與儀器”為核心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水準的研究成果;凝煉的光譜質譜分析、微納尺度分析、多模成像分析和創新儀器與裝置四個研究方向明確具體,充分體現了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學科在國內外分析科學領域的學術地位和顯著影響力,尤其在創新譜學分析方法和儀器裝置研制方面特色鮮明。建議教育部論證重建廈門大學原“現代分析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